據IEA(國際能源署)統計顯示,2010年以來供熱領域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能源終端消費領域。為此,IEA專門成立了區域供熱供冷與熱電聯產技術合作項目(IEA-DHC),通過利用、整合不同熱源,以較低的環境、資源成本,更好地解決供熱問題。
區域供熱相當于一個力量集合,主要利用集中產生的熱量,通過管網送至終端用戶,由此替代分散的單體供熱。該方式不僅能滿足熱量需求較高的城市等區域供應,還具備靈活性,用戶不再局限于某種特定熱源,可自行選擇合適、低廉的燃料。不過,由于起步時間、建設基礎、發展進度等不同,區域供熱在各國的現狀也有差異。
據中國城鎮供熱協會理事長、北京市熱力集團董事長劉水洋介紹,中國現擁有世界最大的供暖系統,集中供熱管網長度超過20萬公里,集中供熱面積近百億平方米。IEA也指出,過去10年中國集中供暖管網覆蓋的總建筑面積增加2倍,基本接近2005年以來,北方采暖地區建筑面積的增長總量,其規模仍在增長。
相比之下,不少國家的區域供熱更顯“小而美”,開發空間與潛力巨大。比利時VITO能源研究所高級研究員Dirk van Houdt表示,比利時面積相對較小,人口數量僅1100多萬,供熱需求卻十分旺盛。目前,當地區域供熱比例非常低,集中管網總長只有78公里,“但從另一角度說,這也給未來開發提供了很多機會。通過打造密集的輸氣管網,99%的城市將接入其中”。